行业新闻
“开物新世界·科技大会”盾构装备工程专场在京
作者: bet356体育官方网站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11-22 10:09
“开物新世界·科技大会”盾构装备工程专场在京召开
近日,“新天工开物——科技大会”专题工程装备专场在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举行。
中国日报11月21日电(记者赵雷)近日,“新天工开物——科技成果发布会”盾构装备工程专场在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召开。本次发布会聚焦我国在盾构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发布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盾构和主城区大直径盾构掘进关键技术两项突破。有限公司
30年来,我国盾构技术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程系主任杨华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型跨江跨海通道是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决定性装备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也是我国高端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来自中国铁建重工和中铁十四局的两位专家主讲人通过现场讲解和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盾构装备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学突破和自主非凡。活动还举行了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数字展品图书馆入库仪式科技成果展。
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12米技术壁垒,打造跨江跨海重要工具
直径16.07米的“京花号”是国产第一座16米超大直径盾构。作为行业唯一代表,相当于五层楼的“大国重要武器”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
“我们覆盖了隧道掘进机主轴承设计、材料、制造、检测的全部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大的整体式主轴承(直径8.61米,重量62吨)。”中国铁建重工隧道机械研究所熊陈军副所长介绍,常压工具樟宜团队创新研发的NG技术,将换刀时间从12-15天缩短至2-3天;自适应压力补偿密封系统还实现了15bar的承压能力,并成功应用于深水铁路珠江口水下106米。
当前,我国盾构行业正在进入智能科技时代。熊辰军表示,中国铁建重工研发了先进的地质预报系统和智能开挖系统。这相当于给国产盾构机安装了“透视眼”和“智能大脑”。
杨华勇院士特别指出,我国盾构建造技术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茅,有力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盾构建设深入实施。力争成为制造强国。作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国之大器”,相关盾构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将引领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走向地下深处空间,为全球大型基础设施贡献更多中国设计、更多中国制造、中国品质。大直径盾构穿越城市核心:毫米级控制,重构城市地下工程范式
当复兴号列车通过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驶过北京北三环时,乘客不会注意到列车正悄悄地从地铁10号线直下5.4米处通过。纵观京张高铁清华隧道的建设,这个由中铁十四局完成的“穿越”,严格控制地面安全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保障北京城市运行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施工、全装配式、智能化建造。
“城市主区的建设就像是‘对跳动的心脏做显微手术’。”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盾构隧道调优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斌表示,清华园隧道建设除了直属地铁10号线外,还要经过7条主干道和88条市政管线,“穿过”了米托13号线。中铁十四局通过“控制控制、路径分离、物体加固、预警修正”四合一微沉降控制技术,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盾构隧道的安全开挖难题,保障了隧道安全贯通。
不仅如此,据赵斌介绍,公司研发的绿色浆液处理技术项目组每天可处理废浆量达5000立方米,实现130万立方地铁废弃物“零排放、零污染”,实现了环境绿色施工的目标;全装配式装配和智能建造技术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智能建造系统。其中,通过完全预制拼装,仅轨道下结构的施工就节省了近6个月的施工时间。
在分析技术体系时,川院士强调:“中铁十四局研发的大直径盾构穿越主城区核心技术,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结晶。”该技术体系在京张高铁清花园隧道、深深铁路珠江口海底隧道建设中得到了充分验证。相关实用成果如下:在安全、高效、环保等方面独具匠心,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记者获悉,数字展览《新天工开物——科技成果展(第一期)》正式启动。展览采用“一键换展”数字展示系统,重点展示国家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发布的标志性、战略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第一期集中展示开源、新能源存储、航空技术等领域的21项科技成果。
WS69206EC1A310942CC4992C98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21/ws69206ec1a310942cc4992c98.html
版权保护:A本网站发布的内容的版权(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发表评论:[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开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