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2025“中国南京周”走进德国开启建设“未来城市

作者: bet356亚洲版本体育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11-11 10:14

当地时间11月5日,“未来城市”发展暨南京城市推介会在慕尼黑巴伐利亚经济之家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拉开了2025年“中国南京周”的序幕。 恰逢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这场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南京文化投资控股集团联合承办的跨境交流活动,汇聚德国工商会代表,带领南京德国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描绘未来城市格局和产业变革路径,推动中德合作向更加务实、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邱学军在致辞中指出,南京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慕尼黑在高端制造、工程技术等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双方科技合作和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江苏省驻欧洲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光表示,江苏是德国重要的经贸伙​​伴和投资目的地。与此同时,江苏企业对德投资近年来快速增长,投资项目400多个,金额超过40亿美元。江苏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外资企业在江苏做得更好。 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陶成发指出,南麂历史上,香港一直是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开放、激情、创新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如今,它与慕尼黑、莱比锡、斯图加特等德国许多城市保持着良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我们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汽车、人工智能、绿色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并诚挚邀请德国朋友亲临感受南京的独特之美。 慕尼黑市政府劳动和经济事务局局长、中国事务主任丽塔·鲁伊德指出,慕尼黑和巴伐利亚州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许多德国企业将南京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许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慕尼黑设立分支机构。他期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社区交流双方之间的交流和交流。 本次活动包括主题分享、圆桌讨论等环节。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秦淮区、建邺区代表系统介绍了南京市、区两级的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南京市投资促进局一级研究员、监督考核处处长沉晓英强调,德国“工业4.0”体现了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全市37个产业门类已与德国有用产业全面对接,让“德国品质+南京”成为千亿赛道级别的成功技艺。 秦淮区区长凌湘祥展示了该区以0.75%的土地贡献了8.3%的GDP和38%的旅游总收入的发展成果,以及“科技雨林”生态文化重点发展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 建邺区副区长尹小伟分享了该区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城镇的主导产业“金融+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平台”主要业态。 桑德斯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博西家电集团、慕尼黑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中德企业和学术界代表在圆桌讨论中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前沿技术探索、国际合作、商机等话题进行碰撞,达成联合研发、人才培养、场景共享的务实路径。 DES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德国公司总经理Karl Josef Fischer表示e公司在南京设有工厂。得益于人才优势,它也与欧洲和中国的经济有着深厚的联系。他相信双方的产业合作将会不断推进。 博西家电全球研发中心位于南京经济开发区,是集团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为南京对德合作提供了新的展示窗口。南京与斯图加特将在进博会框架内共同举办“友好合作城市30周年联合展”。这也是进博会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姊妹展区。现场,博西家电南京产酒柜搭配斯图加特葡萄酒、博世智能助力器和创朗科技毫米波雷达rs同台展示。 “苏超”南京队与德甲球队斯图加特推出联名球衣,推动两座城市从智慧工作到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南京代表表示,希望以进博会为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国际城市合作“南京—斯图加特样本”,为中德地方合作探索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本次活动通过链接城市和部门协作,实现了“招商引资、吸引技术、吸引人才”三位一体。不仅强化了南京与慕尼黑之间的工业港,也为南京对德合作生态圈建设搭建了关键平台。活动结束后,德中经济教育文化协会主席贝恩德·艾因迈尔接受了南京赠送的锦卷,并表示,这座城市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与德国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德国企业共同开设职业培训等项目,有利于两社会加深相互友谊和信任。 据了解,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光辉实践,2025年“南京周”还将开展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系列活动,持续推动中德在建筑、工业、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建筑、科技领域注入动能,激发建筑、科技领域的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等。在建设、技术、思考等领域思考、思考、思考、保持在建设、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思考、保持思考、思考、保持时尚。国际交流中心城市,中德合作续写。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苍薇) WS6910351FA310CECA48B7BC4E https://js.chinadaily.com.cn/a/202511/09/ws6910351fa310ceca48b7bc4e.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国带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同意,禁止转载、使用。向中国日报提出意见:[email protected]